技術工人的未來之大國工匠
技術工人的未來-大國工匠
近些年我國一直在推崇工匠精神,但是技術類工人的工資待遇卻一直沒有什么提高,技術人員的社會地位一直沒提高,致使我國制造業目前處于尷尬的境地——后繼無人,小工廠招不到人,大工廠招人難的用人荒,很多技術工人紛紛選擇轉行。
窮,累,臟,目前成了技術工種這一行業的代名詞,企業培養一個小白到精通的技術型人財,少則三到五年,多則七到八年,高級型的技能人財甚至需要十年以上,人財的流失使這一行在失血。特別是模具加工行業,技術工人的轉行導致整個行業后繼無人,導致整個行業的衰退,等到技術工人都沒了,還談什么大國工匠!
年輕人都不愿意下車間學技術
我國目前處于發展中國家,國家要發展,民族要復興,就離不開優秀的技術工人,技術工發揮著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理應得到全社會的更多的重視、尊重與認可,但反觀為什么我們的工程師、制造工人地位這么低呢?
現在的大多數80后,90后都是屬于父母輩通過努力翻身后的下一代,父輩們知道沒多讀書沒有知識的心酸,所以努力讓這一代都上大學,上大學都是奔著輕松的IT,金融,電子,服務行業,誰都不想再讓自己的兒女走自己當年的路。加上現在的小孩心氣也高,誰愿意下車間做這有苦又累還工資不高的活。
如今的技術行業
想想曾經的70后們想要某個有規模的工廠工作,請客送禮托熟人家常便飯。反觀如今?反過來了,年輕沒有想進工廠當工人的了,各個企業老板漲薪提高各種福利待遇還是招不到人,制造業工人反而變成年輕人擇業是避之不及的板塊。
時下大批制造企業說如今世道不好,之所以還能勉強維持,是因為有一批60、70后的老一輩工人,上有老下有小的現狀讓他們不敢歇也不敢鬧,他們勤勤懇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努力拼命工作的動力就是為了各自子女,為了子女不再像他們一樣進入工廠做工人,為了能夠拜托改變這樣的命運。
社會對技術工人的價值觀存在問題,不看好認可技術型工人
當今,高聲呼吁“知識改變命運”的今天,公眾普遍認知,學歷等于知識,大學生就等同“人才”,只要大學畢業干的工作就光鮮艷麗且高大上,即便每月哪怕三四千元,大學生們都削尖腦袋往前扎,這就是當下現狀。即使這樣,家長們還是會首選讓子女門接受大學教育,也少有會考慮技術型人才教育。
技工工作發展前景不理想
現行體制下,無論技工崗位薪酬多少,幾乎都會永久被定格在一線車間,繁重的工作和無休止的加班往往會伴隨其全部職業生涯。正是這種現狀,也難怪人們口中的白領崗位更能吸引大學生哄搶,而技工崗位卻無人問津。
央視曾播出過《大國工匠》系列紀錄片,講述我國高端工業制造行業背后的故事。講的是一群N13的央企技能大腕。他們懷揣著一顆對工作熱愛的赤誠之心,兢兢業業十年如一日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全心全意把他們的青春奉獻給了愛著的事業。看完之后,諷刺的是雖然很感動,但是心里默默也確定:決不去當什么大國工匠,太累了!而且工資還低!
只剩真正熱愛的人還在干機加工
顧秋亮
深海載人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組裝起來最大的難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達到了“絲”級。而在中國顧秋亮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能實現在潛水器的組裝中通過手工能到達這個精密度組裝的。看到了嗎?只有他一個人!國寶級啊!
他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單職工、女兒上學急需用錢。
“尤其是7000米海上試驗,船剛剛啟航,他就接到妻子打來的電話。當時妻子被查出懷疑惡性腫瘤,領導都來安慰他,后來查到不是惡性腫瘤,回來后他和妻子哭著抱成一團。”什么是單職工家庭?他的妻子沒有工作!光女兒的學費、生活費就讓這個家庭捉襟見肘!
胡雙錢
C919的首架飛機有著數百萬個零件,80%是我國第一次設計生產,復雜程度可想而知。胡雙錢回憶:“C919一個零件要100多萬,因為它是精鍛鍛出來的所以成本相當的高,有36個孔,大小不一,每個孔的精度要求都是0.24毫米。”本來這是需要通過編程用數控車床精密加工才能完成的精密零部件,但在當時我國僅有胡老能做出來,就這樣一雙手,一臺傳統的銑鉆床,連圖紙都沒有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制造出來
當提到胡雙錢待遇時,在紀錄片里是這么介紹的:“一周六天要泡在車間,僅有的一張全家福還是2006年照的。兩年前,胡老一家剛從住了十多年僅有30多平米老房子搬出,貸款在上海寶山區買了70平米的新家。”
高鳳林
新一代“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目前我國設計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火箭的發動機噴管上,分布著數百根空心管線,每根的壁厚僅有0.33毫米,需要高鳳林通過3萬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們編織在一起。
這些細如發絲的焊縫加起來,長度達到了1600多米,每個焊點只有0.16毫米寬,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僅為0.1秒。而他的時間80%給工作,15%給學習,留給家庭的只有5%。
中國制造業的崛起舉目共睹。高鐵、特高壓電、航天、核電、芳烴……這些領先世界的技術,不但增強了國力,還提升了國民幸福感指數。使我們每個人都實實在在的受益。從以前對西方國家技術,日本制造、德國制造的盲目崇拜鼓吹,到現在提起我們中國制造的民族自豪感,再到民眾對中國造的自信心從未如此強大。
但是,每當宣傳科學家和勞模時,套路總是和國家初建時期一樣,什么生活儉樸,安于清貧,淡泊名利,不顧家,拿錢少,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等這一系列詞匯,這類宣傳平心而論,能夠吸引人嗎?恐怕大家都會避之不及吧!
這真的是我們提倡的“大國工匠”精神么?
——當然不是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湯濤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這樣一組數據“技術工人占就業人員的比重大體上為20%,高技能人才為6%,都是比較低的。
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高端技能型人財儲備占比遠低于世界先進水平,據數據顯示德國、人本等發達國家高級型技工占比高達40%—50%。當時有人評論說“當看見哈雷戴維森工廠的裝配工自豪地對兒子說,‘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車里就有我的簽名’的時候就成功了。
我想,我們的中國工匠也應該有這種榮譽感,社會需要給予技術人才更多尊重與重視。”
《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回應了這樣的呼吁。它圍繞技術工人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和保障等環節提出意見,重點就是增強技術工人的職業榮譽感、自豪感和獲得感,激發工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第一次把提高技術工人待遇上升到全局高度,對進一步提升技術工人經濟社會地位、加強技術工人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我們不正是應該要讓專業人士憑自己的專業技能堂堂正正地拿到高收入,成為社會尊敬與羨慕的正面形象嗎?
技術工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與當下炙手可熱的房地產、IT相比,機械加工行業變成了被忽視的領域,甚至“技工”遭到大家的嫌棄。不能再只發“獎狀”不漲“獎金”持續消耗技術大腕對行業的情懷和摯愛了,只有讓專業技能體現出高價值,才是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唯有如此才能讓大國工匠后繼有人!
上一篇:不銹鋼拉伸模具的材料展開經驗
下一篇:聲波牙刷充電技術的變革